|
【上海】亚细亚磁砖张刚:中国陶瓷需要摆脱经验论 |
【shanghai】2010-3-31发表: 亚细亚磁砖张刚:中国陶瓷需要摆脱经验论 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国国际建筑陶瓷及卫浴科技精品展览会又一次如期拉开了帷幕。3月29日,展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3馆再一次掀纱示人,同期举办的设计盛典“2010中国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节”和第三 亚细亚磁砖张刚:中国陶瓷需要摆脱经验论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国国际建筑陶瓷及卫浴科技精品展览会又一次如期拉开了帷幕。3月29日,展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3馆再一次掀纱示人,同期举办的设计盛典“2010中国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节”和第三届搜房中国家居长三角峰会设计双年论坛等多场高端论坛,将地产、设计、建材业界充分联动。建筑陶瓷、瓷砖、外墙砖、马赛克、石材、卫浴、洁具、釉料等众多领域的精英汇聚一堂,更是给行业推波助澜,挖掘行业发展的潜力。 访谈嘉宾:亚细亚磁砖生产总经理 张刚 记者:王欣怡 【搜房家居网】:张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搜房网的采访,我们知道亚细亚瓷砖是一个饱含故事的品牌,您也是这个行业元老人物。给我们谈谈您和亚细亚的“牵手”故事好吗? 【张刚】:我和亚细亚是两次牵手了。第一次是建厂,就是94年投产时我加入了亚细亚,当时我看它的产品和国内的瓷砖已经拉开了很大的竞争差距。那个时候的瓷砖还只讲究瓷砖的使用功能,当时的亚细亚提供的产品宣传样品我很吃惊,它把瓷砖产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还延伸出艺术功能。我是学这个专业的,看了样品以后就决定加入亚细亚。 当初的亚细亚是凭借着原来在台湾的有20多年的行业经验的母公司,和大陆的瓷砖企业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整个产品在经营上强调质量、艺术、服务,以这三个为核心,迅速地打开了上海市场。因为上海是一个消费比较成熟的市场,相对来说对产品的质量,产品的细节包括后续的服务,多方位、多环节地对企业提出要求。当时亚细亚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进口品牌,那是亚细亚历史上很骄傲的一段时光。当时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八万人体育馆,使用了西班牙瓷砖,但是出现了大面积的开裂问题。因为欧洲的瓷砖是欧标,加压5公斤一次就算符合标准,来往的函件都说开裂是正常的。但是标志性的建筑也不能还没有没开业就出问题,当时他们就联系到我们,而我们的标准是十公斤十次以上的加压,我们的质量标准更加严格。后来就改为使用我们亚细亚的瓷砖,当时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是亚细亚可以替代的,政府部门也都知道国内有这么好的瓷砖厂家。 我们说,上海人是低调的张扬,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亚细亚砖比较贵,也比较好。铺亚细亚,主人有面子,客人也觉得这家人比较有实力。当时我是做技术的,一直和上海技术质量监督局打交道。那个时候技术监督局下属的检测单位是上海建筑构建研究院,它里面的领导用砖全部都用亚细亚,他们是检测单位最知道指标的好坏。那个时候基本上在朋友圈也好,还是在整个检验部门,凡是跟装饰业有关的,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亚细亚的。 我觉得亚细亚当初的成功基础是有技术高度,产品不断创新。当时亚细亚的文化我觉得比较好,因为新的企业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感觉到这个企业在蒸蒸日上,因为每年都在投资增加设备,每年的利润率和销售额都在增长。曾经辉煌的时候,我们占瓷砖销售市场的23%。后来,亚细亚在台湾的母公司已经无法经营了,关掉了在台湾的企业,之后有很多的台干加入了亚细亚。加入之后企业文化就有所改变,决策环节增多了。因为市场竞争和当初不一样了,对人的要求更多了。原来我们的同行都是靠实干苦干,理论基础不够过硬,造成后来在运作上效率变低,人才的厚度反而让有些人的才能不能发挥。那个时候亚细亚还处于外面看来还向上升的辉煌时期,但是我们内部的人已经感觉到企业这样是没有未来的。因为一个企业的未来是靠的是人才,我们已经感觉到我们的决策大脑已经跟不上了。 其实我在亚细亚的历史上也是个案,我是独立一个人来控制一个厂。当时我也一直很苦恼。一方面我认为亚细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它的文化已经无法改变了,只会让企业没有竞争力。2007年刚好亚细亚上海的工厂配合上海的规划建设做了搬迁。在2007年的年初,我离开了亚细亚,1994~2007年这13年我一直都在亚细亚。07年以后,我到了国外,为什么没有在国内发展呢?因为人久了都会情的,我在亚细亚做了10几年,我在这个专业十几年,已经不可能离开这个行业,但是人走了必须保证不伤害企业,我不能去亚细亚的竞争对手,所以我就去了国外。当时在越南,这个工厂已经濒临倒闭了,但它的投资人很用心,决策规划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维护保养不够,我只要稍微做调节就可以。但是它的技术和管理跟不上。我想这个没有问题,我只跟投资人讲了两个要求,我说第一个我们要诚信经营。你得告诉我我们真实的经营状况,钱少我们就发展得慢一点,钱多我们发展快一些,但是这个一定要诚实。你对内对外都要讲诚信。我第二个要求是你必须尊重专业、尊重规律。我们作为管理者、研发者,不是怕被怀疑,你可以怀疑,我们会给出论证。 在越南我和我的团队用了两年半把市场全部打开,在东南亚现在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我是不要名片的,因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做代理商的都知道我,因为的做产品的人都是内行,他看产品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的含金量。现在很多国家的代理商要抢着做。 以亚细亚现在的状况来看,会比越南的企业发展得更快。因为越南国家实力弱,工业基础薄,操作人员也弱,在那个环境下我们都可以做成。像亚细亚这一次,我也是把那边的技术团队全部拉过来。你也看到我们这么多产品,这些产品真的是很有含金量的,应该说是亚细亚十几年经验的积累。 第二次牵手是2009年的9月份。亚细亚的总裁卢伟坚先生已经接手亚细亚一年多了,但是运营起来存在一个文化的问题,他一直很困惑,没有找到一个团队可以适应亚细亚的产品或者说亚细亚的文化。是一个嫁接的问题,嫁接华南文化和华东文化。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广东我们会有一种感受,广州输出的是核心价值,比如说广东菜很好吃,但它的就餐环境不敢恭维。但是我们上海是讲究细致的,我们要去吃饭,首先要环境卫生,然后我们要看他的服务态度,然后主菜好吃我们才会说这个餐馆很好。我们华东文化是有着很严谨的考证的。 今天亚细亚做品牌,华东和华南是不一样的,华东文化只要你耐得住寂寞你就可以做出品牌。我觉得文化上很大的落差造成了营运的偏差。所以那个时候卢总裁飞了两次越南来跟我谈这个事情。虽然说我离开亚细亚,但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一直在关注亚细亚,在我来看其实很多路都可以避开,不需要投入那么大,亚细亚是可以可能很快起来的。但是经过这一段磨砺不见得是坏事情。企业的发展都是有波折的,这一段会让每一个人惊醒亚细亚应该怎么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化。现在亚细亚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的很清楚,从投资人到决策人我们都在重新塑造团队,以前老亚细亚人也在回归。这次牵手的时间比较短,9月份到现在,大概不到半年。 【搜房家居网】:陶瓷业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一直是国标高于欧标的。这一次您和亚细亚“复婚”之后,对国内企业在“陶瓷研发”的课题上有什么见解? 【张刚】:这几年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欧洲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陶瓷业,来看华南佛山的陶企,来看华东的四大品牌。我觉得整个研发这目前我们分为两大路线,一大路线是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的陶瓷企业,他们强调技术的沉淀和累积。还有一个路线来讲就是以佛山为代表的复制,它没有累积。而华东和华南刚好是两个脉系,华东走的是意大利这个脉系,从硬体到工艺路线的管控,华东走的都是意大利的线路。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是大有可为的。 我在国外的日子很辛苦,国外的成功靠不了侥幸,要靠验证和科学的分析。我们上线的产品基本都是一次成功。研发,我觉得必须要走意大利的路线,西方很相信科学,很相信数字,我觉得这一点如果做品牌的话必须要做。这种数据和实验的检验论证是必须要做的。 研发还有一块是设计,设计角度来讲中国是抄袭很成风的,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输出这个设计元素,但是意大利受文艺复兴影响,他们是不抄袭而是讲创意,他们是真正的创意。我个人觉得未来的产品竞争,创造力也就是创新,肯定是企业的核心元素之一。 现在我们的瓷砖人来讲,我觉得在这方面跟我们的国际同业来比,我们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走出中国瓷砖设计的风潮来。研发是要持续去突破的。意大利也好,华东工厂也好,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有一点也是要改变的,以往认为只要设计做得好,成本是不计的。但是我们这个产品做的很好,得有人买单,怎么把我们的性价比提升出来,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档次的竞争要让我们产品的性价比是最高的,这是我对研发的理解。 【搜房家居网】:您刚刚谈到了性价比的问题,产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您认为您在制造过程当中如何协调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张刚】: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的,我觉得两种理念决定了企业有两种做法。比如说最近有一种理念是以丰田为代表的,“召回门”事件来说,虽然说对它很伤,但是它很负责任,这一点我们的厂商要学习。它承认它的错误来向客户负责。它的损失已经超过一年的利润了。我们做亚细亚也是如此,我们要对产品负责到底,我们这么说也做得到。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客户他用了五年的亚细亚砖,他来向我们抱怨的时候,我们就去了,他的抱怨是说家里在淋浴的地方,烫金的产品被水流腐蚀了。我们给他做了更换,我相信客户心里是暖的。 关于质量和成本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些成本你今天省了消费者是看不到的,因为作为我们技术人员来说,今天要降成本我们可以做到,但是产品的未来和寿命就很难保证。说到丰田,我的个人理解是,它做产品进入了另外一个极端,拼命地在降成本,确实它的市场份额很大,它做到了第一,但是它为此负担很重,有一些东西是需要长时间的检验的,而且不同的路况都是需要检验的,这是需要时间的。你企业有耐心的多投入的去做检验然后再改,还是说我很急的去改。我们的选择是耐心的试验之后再去做。比如说我们这一次有一款产品,有客户说我要用这个做地面,我会跟客户说,虽然说我们的耐磨度比玻璃要好,但是我建议你用我们半抛光的产品,因为这款是通过两年的检验铺在地面没有问题的。我们对质量一定要坚守住,因为有很长时间要做的。 还有一种是很短期的,它说它会守质量,但是客人一再砍价格,使它获利空间很低。单子接了但意不好做,工厂就开始替换原料、降低温度。最后这个产品就做砸了。中国很多产品都是很可惜。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放在国际上就说不是好东西。但是中国现在已经够强大了,我们可以输出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输出那么差的东西,对我们的资源能源耗损又那么大。 我觉得在能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降成本。降成本从我的理解来说要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您要是硬降成本,最后就是会受伤。我的排列顺序是:质量、效率、成本,质量是根本,有了质量以后,我们再提升效率,效率起来以后,成本也会降,然后我们通过技术和工艺降成本。但是任何调整改变,都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质量的输出不能变。你不能说我这里成本降了,这个地方省了一块钱,这个地方的质量就可以打折,我觉得这样的话,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搜房家居网】:亚细亚在今天的陶瓷展上带来了十几款新产品,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王者归来”,能不能先给我们透露一下“王者归来”的含义呢? 【张刚】:因为我是做技术,做产品的人。这个讲法只是说我们内部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对外的宣传。当然年轻人可能一下子把这个高度拔出来,可能我已经老了。我对他们讲,对外是说“回归本质”。我的意思是说今天自己认可自己是没有用的,你要让你的同业,让消费者,让代理商认可你才有用。所以说我觉得对外的论调是“回归本质”。我是这么看的,现在的经济大家都说是眼球经济,因为现在有很多的通讯工具、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都在轰炸我们的视觉神经。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审美疲劳,现在大家对过度包装的东西首先就会感觉很反感。我们做瓷砖也是一样的,好产品、好品牌可以包装一下,但是你能不能经得起客人的挑剔、检验,我觉得目前这个行业内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太少了。 我觉得作为一个瓷砖生产商你要有一种责任感,消费者来买你的东西是对你的一种爱,我们大家都知道装修很辛苦,投入很大,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回家之后这是我的避风港,我可以很舒适的享受我的环境。但是这个产品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好象差不多,因为我们的消费者都不是专业的,贴了之后发现砖裂了,或者是水渗出来了,或者是清洁不出来了,我们作为生产者是愧疚的。你说人家以后还会买你的东西吗?哪怕你的东西真做好了,人家都不相信你,你要花多大的代价去补回来? 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很多人都希望一朝暴富。我们一直说三代一个贵族,做企业也是一样的,必须要积累,必须要沉淀,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修正自己。我们说回归本质是说回归的产品让产品安心、放心,真有什么疑虑我们也会认真地负责到底。还有一个回归本质是什么?就是我们产品要通过我们的创新和设计,不断地提升我们的产品技术高度,然后提升我们的产品设计能力。既然亚细亚的营运当中有艺术这一条,我们希望带给亚细亚消费者的是一个完美的艺术空间。 【搜房家居网】:在90年代的上海,亚细亚瓷砖有着绝对的市场优势的。我相信“王者归来”也是表现了亚细亚人的决心和信心。您觉得除了产品之外还需要什么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呢? 【张刚】:在我9月份回亚细亚调研的时候,我曾经做了一个论证,我们说重塑辉煌,当时我说了8点。今天时间关系,只说五点。第一个是企业的核心永远是人,亚细亚首先要改变用人的文化。我们要强调很透明公开,要给人才以空间。企业没有什么喜好,企业只有一个就是爱才喜才,是人才企业就会作为宝贝。你说靠关系,靠背景的,在亚细亚目前是没有的。因为这个对亚细亚来说只有伤害没有帮助。这个来说,我们也做了很大的人员调整,和企业管理人员达成共识,现在整合力度比较大的就是我们的制造基地,对人员做了大幅度的选拔和筛减,人的积极性现在上来了,人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工作的能力输出的成果也提高了。我觉得这是亚细亚重铸辉煌第一个要做的。 第二个还是文化,刚刚讲的文化是对内的,这个文化是对外的,就是说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因为台资背景的投资人,我作为一个大陆人很难理解,明明有很好的供应商,就因为这个是大陆的,那个是台资的,他就用了台资的。他们是说肥水不落外人田,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我认为台湾是一个岛屿文化,他的心不开。亚细亚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证明了,当你不能对外打开心门的时候,是不会有很好的资源来帮你的。我一直强调说我们的采购上一定要很透明,我们对任何外来的客户都敞开着我们的门,但是我们是有门槛的,要看你的能力,你的专业恩,你的企业文化是不是跟我吻合,是吻合的,我们就愿意进来。内部的话,针对这一电我有一个目标是说,你要把涉及到技术含金量的供应商,你要把业内的前三名作为你的合作伙伴。这个目标提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是很难的。首先是你要去识别,我们要有专业的眼光,我们得知道谁是前三名,找到之后你要去看他的人员结构和他的文化。文化和我们合的,理念合,产品性价比够的我们就合作,合作以后我们就是伙伴,我们可以一直做下去。比如说这次展会上有一家欧洲厂商就是我们很好的合作,我们是很好的伙伴,他也愿意把他的资源拿给我,他经营很规范,他靠的是他的能力。他不是说靠一些潜规则来搞的。如果说你可以和这样的企业合作,那我相信你在竞争的第一环就已经赢了,而且可以持续的获得好的资源。因为这些伙伴也是强大的,他把最新的建议给你,我想你这个企业也会蒸蒸日上。 第三,我觉得企业必须要有技术和创新,从我个人理解来说,你在这个行业技术上一定要有高度,否则是没有人会认可你的品牌的。你仅仅有技术高度,你不能输出产品也是不行的。我们输出产品的时候,必须要创新的,因为装饰是有潮流的,我们要跟着人的审美情绪去变。 第四,我们要把这个行业作为一个科技行业来做。因为这个行业有一个误区,大家认为瓷砖很传统,英文瓷器也是china,说这个东西我们老祖宗刚刚开始文明就开始会做了,这个工艺上有什么难,是很简单的。我们说一个选料,一个塑形,然后经过一个烧成,好象所有的产品都是这样啊。但是你做的时候,因为产品精细度要求越来越高,工艺点要求你越来越窄的时候,这个时候技术含金量就提升了。我做了十几年之后去了国外,我在思考亚细亚有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是不好的。所以我和同事们去了国外,我们原来在上海亚细亚做的是60分,但是我们到了国外,我希望让行业内的人重新竖大拇指,今天很高兴的我达到了这个目标。靠的就是我把这个产品作为科技产品来做,我们分析每一个指标的时候都分的很细,其实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拆分的,今天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像认知一棵树一样,从树根到树枝到树干到叶到叶脉。你可以认知到点的时候,你的分析手段就来了,为了某个点的指标设计实验模型。所以在越南的时候我们做的投资最大的一块就是新增加的试验设备,因为没有设备的话,你做的实验也是骗人的。因为这个行业内没有老师,因为大家都认为是传统行业,既然麦当劳肯德基可以做到全球标准化,我觉得我们这个产品也可以标准化。只是说以前没有人愿意标准化,是因为投入的成本太大,可变的因素太多,再一个我做了这个标准,有没有人看这个东西这也是有疑问的。但是我们去做了,这三年来我们把这个产品作为科技产品来做,我觉得我们是有收获的。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我们不会担心出窑以后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只是追求几个点,几个点在我的预期模型当中,那就ok了。已经有了这样的累计的时候,对手是永远也跟不上你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产品给你仿你也仿不出来,比如说今天的玉石类型的产品,他就仿不出来。 第五,人才的培养。这一次回来,我看到亚细亚的人才弱化很厉害。我觉得人才是需要培养的,甚至有的时候需要串联。在越南我采取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他们可能觉得我以前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刚刚去的时候要求更高,他们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只要他经过这个魔鬼训练之后我都不担心他们。因为这个练的是他的思考力和他的品格,你有思考力又有坚韧的品格你她们会不成功吗?我们有能力,有目标,又能坚持,这个最后只会是征服。所以人才的训练是目前亚细亚做的很重要很击破的事情,因为这个行业个苦行业。很多读过书的人,不太能吃的了这个苦,包括噪音、环境,设备又很高,人有时候还要进去。这个我们也得去选,但是这个行业不能像传统行业来做,我们当科技行业来做,就必须要有理论基础,这个行业以我的发展经验来看,你的理论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大学当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自主的思考,自主的思维模式,这是很重要。人能不能提升,他的文化基础就会显现出来。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小学毕业生,如果说他们的智力水平差不多的话,做同样的事情,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是大学毕业生会做的更,因为经历过一些东西之后才可以做到更好。 【搜房家居网】:刚刚您说到亚细亚会以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来面对未来的市场。希望大气的亚细亚能够走出更宽广的未来。谢谢张总接受我们的采访 上海shanghai相关"亚细亚磁砖张刚:中国陶瓷需要摆脱经验论"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上海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上海shanghai的支持,对于亚细亚磁砖张刚:中国陶瓷需要摆脱经验论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 |